著名当代艺术批评家,实验水墨研究学者皮道坚老师
(雅昌艺术网讯 郁婷)导语:2014年4月13日,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和广州时代国际艺术中心共同主办,著名美术馆人王璜生担任学术主持,知名批评家策展人杭春晓担任策划的“废墟——李纲水墨方式的再解组”在广州国际单位艺术中心举办。为配合展览的呈现,在展览开幕的相继两天的时间里,来自全国各地的一众批评家就“当代水墨的边界”问题对展览展开了探讨。
著名当代艺术批评家,实验水墨研究学者皮道坚老师从展览本体的呈现意义和主题“废墟”的延伸提出了自己对于展览的看法。
他首先肯定了展览在同名主题性展览中具有的新颖度,并以此强调由于展览呈现的新颖性而延伸出了许多内容。他分成了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首先是从展览本身对于“水墨”这个概念的认知。皮道坚老师认为今天的水墨应该是开放的水墨,水墨的边界已经被打破,今天的“水墨”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水墨媒介,它有更广泛的意义存在,既有精神层面的传承,又有文化层面的内质,更有社会历史层面的民族性等等,对于“水墨”的探讨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在笔墨韵味的发生。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中,水墨对当代艺术样式的植入,从以前对于形式符号的转换、笔墨书法等等的平面解构,到影像、行为和装置,手法非常的丰富。但在今天,当代水墨的发展不能仅仅只是从手法的运用进行分析,手法只是表现形式,重要的是其手法背后的思考。皮道坚老师认为“废墟——李纲当代艺术再解组”很好的实现了表现手法与思考的结合。在展览的呈现上,他认为李纲通过——“提”、“取”、“转”、“换”四个紧扣的环节,把人们日常生活可见的,习以为常的世俗化的形象,从无意识的状态转化成对象化的反思。这不论是从展览本身的属性出发,还是从手法的转译上,更或者从展览的设定构成上,都非常的成功。
“废墟——李纲水墨方式的再解组”的展览现场
而从策展角度对于“废墟”的提出,皮道坚老师指出“废墟“本身就具有象征性,这个主题的提出本身就不是单一的意指。这与当代艺术本身的特质有一定关系——当代艺术的特点之一就是形象的象征化。而另一个层面上,很多人认为中国近现代的发展是一脚踏着过去,一脚踩向未来,是一个过去和未来同时并存的状态——“我们很多东西都是这样,既连接着过去,又向未来展开”。在这个角度里,李纲选择的“废墟”,其实也是一种对于过去和未来链接的状态,他既有对过去的摧毁,又有重建的意向可能,既有传统的精神隐喻,也有对社会现实征状的针对性批判——“在这里面,砖、拆、建,是非常形象的反思”。
“废墟——李纲水墨方式的再解组”的展览现场
对于展览中的“志愿者募集”环节,皮道坚老师认为李纲在某种意义上是将这次的展览活动拓展到跟广大社会公众的一种关联——通过志愿者募集砖头继续完成转译和编码存档。他指出在展览中拓展公众共联性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这要求艺术家本人有利用社会资源超前的能力“。就如克里斯托夫的《现代启示录》,以最直观的文字方式提醒同时代的人们对战争进行反思。他的作品当时触动了德国的议会大厦,触动了社会公众,催化了一种”精神性事件“的发生,而这个过程中,艺术家一定是具有很强的社会能力,他才能造成社会事件。所以在李纲的展览中,皮道坚老师认为”废墟“在某种意义上其实也催发了某种“精神性事件”的发生——他以”砖“作为承载元素,联合公众一起对这个物件实现一个参与编码的生产,让它成为一个事件,完成一种突然的转换。
“废墟——李纲水墨方式的再解组”的展览现场
这种“转换”的手法一直贯穿在整个“废墟”中。反过来从展览的最后一个版块“换”的构成中,用宣纸的纸浆铸造出“砖”所形成的装置,串联起砖用水墨浸泡,拓印等这一整个系统的发生的过程,皮道坚老师指出这每一个过程都是一个水墨元素,以此为点,再将水墨元素实行转换,是对于这个展览“再解组”的一个非常到位的呈现。然而在这个“再解组”的过程中,皮道坚老师认为水墨精神的存在是非常值得强调的。“我们不要总是把水墨和笔墨联系在一起,这个观念我们还没有真的打破,但是李纲在这个展览中确是很彻底的破了。”应该说,李纲这次的作品在对于“水墨”这个概念的探讨中,即做了对媒介的打破、又做了对媒介的拓展,是一个两重境的突破。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