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王璜生任艺术总监、杭春晓策划的“废墟———李纲水墨方式再解组”实验水墨装置展览在广州国际单位艺术中心开幕展出。展览开幕当天,举办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和广州时代国际艺术中心邀请了国内三十多名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和策展人展开学术研讨会,王璜生也现身为老友“站台”。
水墨、影像等多角度诠释“废墟”主题
李纲以实验水墨为人所知,这次展览,不仅是他的实验水墨的一次突破,还加入影像、装置等表达方式,一起来诠释“废墟”的主题。
策展人杭春晓将展览设置为“提、取、转、换”四部分。“提”包括影像和装置,影像记录了李纲在北京的一处拆迁工地上拣选砖头的过程。“取”以一个视频为中心,展出被编号的废砖,以及拍成照片的砖。砖头被编号、收档后具有一种序列感。“转”是艺术家“以砖代笔”,在宣纸上进行创作的100件水墨作品。通过浸透、拓印,废砖在宣纸上实现了艺术的转化。“换”展示300多块用纸浆铸成的砖块,悬挂在黑色的空间里,突破了李纲以往的水墨界定。
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指出,“废墟”展是对中国“拆时代”的先解后组,并称这是一个艺术家、策展人进行了周密“合谋”后的展览,“李纲、春晓把当代艺术的游戏形式穷尽了。”
实验水墨、拓印成研讨会关键词
在研讨环节,实验水墨、拓印成为两个关键词。
1960年代出生的李纲五岁开始学习国画,他早期的作品与其他身处岭南的画者无异,是重视题材具体描述的水墨创作。渐渐地,他感到传统水墨表现方式和当代文化的脱节,于是开始尝试区别于传统架上水墨的新可能。大约从1999年开始,他开始对水墨做一些简单的实验。丢掉笔,也丢掉纸,把自己逼上不得不革新水墨的“绝路”。李纲说:“一开始走了很多弯路,大概有三年的时间,创作的东西基本上是不能拿出来的。在这期间一直没找到很好的符号。”
2012年,李纲作品《转模移写》尝试以“印”为主要手段,通过叠纸、洒水、浸墨、摊平、撕纸、弄皱、拼贴等方式创作出新的水墨表达。而到“废墟”展,李纲说,他的目的是要去除长期以来人们在看待水墨时附加在它身上的历史文化想象,将之还原为单纯媒材。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副馆长张养玉则指出,李纲虽将水墨消融,但在他这一系列的作品中仍能看出他对传统的眷恋,比如红色的指印在宣纸上起到“印章”的效果,以及用宣纸来铸成纸砖头装置等。
也有不少嘉宾从李纲将废砖拓印在宣纸上的做法,联想到当代艺术领域著名的拓印作品,如徐冰的《鬼打墙》拓印长城等。但他们也指出,过去拓印是为了把历史留在今天,是对历史的纪念,而李纲的拓印是对现实的再思考。
展览将持续至5月11日。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